<acronym id="eiyec"><small id="eiyec"></small></acronym>
<code id="eiyec"></code>
<rt id="eiyec"><center id="eiyec"></center></rt>
<acronym id="eiyec"></acronym>
<acronym id="eiyec"></acronym>
當前位置:天下韶山網>研究與探討

“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理念的傳承與發展:從毛澤東到習近平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而作

 文章來源:《韶山之窗》  作者:劉建江  時間:2023-03-31 15:14:33

摘要:時代發展,形勢變幻,作為貫穿百年黨史的一條主線,“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始終未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信仰,一輩人有一輩人的情感寄托,從毛澤東到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深刻內涵在時代變遷中得到傳承,理論價值在國情變化中獲得發展。由毛澤東思想的輝煌誕生、鄧小平理論的豐碩成果,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響應時代而生,再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刻闡釋,中國共產黨將“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一以貫之,主動把握歷史發展大勢,依據國情實況順勢而變,對“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進行全新的闡釋,其獨特的時代價值亦得以彰顯。駐足歷史的關鍵節點,  發掘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背后的共性、共性背后的優勢,就成為新時代新征程中一項重要的任務。

作者簡介:劉建江(1989—),男,江西吉安人,哲學博士,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中國共產黨秉承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毛澤東到習近平,賡續“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耙匀嗣駷橹行摹钡乃枷雽⑽ㄎ锸酚^作為理論源泉,深刻反映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性,其理論內涵亦伴隨社會變遷和國情變化得到繼承與發展。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富有洞察力和預見性,旗幟鮮明地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性力量。在經歷巨大的社會變革與審慎的嘗試抉擇后,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作為航行指南,始終堅守和踐行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理論,一系列豐碩的理論創新成果由此獲得,并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發揮出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人民主體理論作為唯物史觀的核心要義,一針見血地點明人民群眾的力量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毛澤東是“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理念的初探者和先行者,他立足中國實際,對“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理論作出全新闡述,由此成為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在國內風云變幻之際勇立潮頭,借助改革開放的契機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并在其思想理論中充分體現。江澤民面對國內外的復雜形勢,回顧中國共產黨七十年的歷史,總結中國共產黨七十年的經驗,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時代巨變,初心未改,“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作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貫穿其中。胡錦濤充分總結和吸收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提出科學發展觀,其中蘊含的“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就是對“以人民為中心”作出的創造性詮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治國理政的標桿,并在多個重大場合反復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延展到嶄新的高度。

多年來,學界對各代領導人的執政理念研究較為全面,主要從各代領導人提出的新理論新方法出發,結合當下熱點對其時代價值展開研究,并充分肯定其理論貢獻。不過,建黨百年的行進過程始終由一根主線牽引,即“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理論,專門從縱向層面對這根主線展開的研究成果并不算多。作為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和踐行的原則,重新梳理“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理念的發展歷程與深化過程,對全面認識“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具有重大意義。站在歷史的關鍵節點,回顧和發掘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背后的共性、共性背后的優勢,有助于總結百年黨史中的更多歷史經驗,更好應對前進道路上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與挑戰。

一、理念初探:毛澤東思想中的人民主體論

青年時期的毛澤東扎根農村、深入調研,基于親身的所見所聞,對勞苦大眾和國家的前途命運萬分關切。作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理論的最初探尋者,毛澤東提倡將《共產黨宣言》強調的“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主張,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行動指南。人民的概念一經誕生,便擁有無窮的力量,經過毛澤東的實踐與探索,“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內涵逐漸豐盈且飽滿。作為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的智慧結晶,“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根基深厚、意蘊豐富,為后來的理論創新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邏輯歸宿在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毛澤東在張思德同志的追悼會上提出:“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span>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最顯著的特征在于,它是以人民為中心的革命,必須時刻牢記保護人民的利益,把人民的自由解放作為革命成功的標志。只有全體中國人民挺直脊梁,吃飽穿暖并且有尊嚴地活著,中國共產黨的使命才算初步完成。在動亂年代,毛澤東的“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著眼于動蕩不安的社會,出發點在于為人民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維護人民的利益。

(二)“以人民為中心”的實現方式在于黨的群眾路線

毛澤東洞察世間百態,剖析社會肌理,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是最偉大的力量,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對取得革命勝利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方法,要求中國共產黨人時刻走在群眾隊伍之中,隨時與群眾保持密切的聯系;人民群眾提出的正確意見必須依據實際情況作出判斷并加以采納,不正確的意見必須及時反饋給群眾、教育群眾并引導群眾糾正。正如毛澤東所言:“是一個假馬克思主義者還是一個真馬克思主義者,只要看他和廣大的工農群眾的關系如何,就完全清楚了。只有這一個辨別的標準,沒有第二個標準?!?/span>“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古訓仍回蕩在耳邊,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不容小覷,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是對共產黨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實現路徑。

(三)“以人民為中心”的集中表現在于人民主體地位的獲得

歷史經驗具有直接性、專門性和可獲得性,對歷史經驗的總結有助于提煉出克敵制勝的法寶,面對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有所預備和防范。毛澤東擅于從實踐中尋求真理的密匙,其思想理論成果大多源于對革命和建設時期經驗的總結。“要打倒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只有把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農大眾動員起來?!?/span>他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革命戰爭就必須是群眾性的戰爭。戰爭成敗與否取決于人民,只有得到人民的信賴和擁護,才能獲得戰爭主動權,只有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奪取最終的勝利。革命戰爭的勝利離不開人民,勝利的果實應當屬于人民。毛澤東強調,人民是權力的主體,國家一切權力都屬于人民,同時,中國共產黨黨員必須時刻與人民群眾站在一起,接受人民監督。人民的主體地位以多種方式呈現,“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理論在毛澤東的闡釋中愈發顯現出清晰的輪廓。

毛澤東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汲取精神養料,從馬克思主義人民觀中獲得思想啟迪。他聯系中國實際,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定不移走黨的群眾路線以及人民的主體地位三個方面對“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理論作出全新的闡釋,成為“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理念的初探者,成功開啟一段歷程悠久的理念傳承與發展之路。

二、潮頭勇立:鄧小平理論中的人民富裕觀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以睿智的眼光穿透中國社會表層,掀起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國社會在短短四十余年間煥發新顏。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是為人民群眾謀利益,而人民群眾最期盼的、最切實的利益是過上富裕的生活。鄧小平指出,為人民群眾謀利益必須實現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核心內容,從“實現什么樣的富?!焙汀霸鯓訉崿F富?!眱蓚€層面展開,“以人民為中心”則是實現人民群眾共同富裕的根本遵循,實際上回答和解決的是幫助誰富裕的問題,最終指向的主體仍是人民群眾。自1984年會見意大利外賓時,鄧小平正式提出“共同富?!钡母拍詈?,共同富裕思想便在中國社會的發展歷程中打上深深的烙印。

(一)“實現什么樣的富?!笔菍θ嗣袢罕娎娴木S護

中國人民“富起來”的過程,誘惑頗多,阻力重生。在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中,打破平均主義和防止兩極分化是“實現什么樣的富?!钡囊妓?,是對處在時代復雜局面之中的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維護。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傳統思想根植于中國社會,深刻影響中國人民數百年。改革開放初期,人民群眾仍缺乏對財富的正確認識,生活水平在低質量階段徘徊,極大地阻礙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鄧小平明確提出:“‘四人幫’鼓吹寧要貧窮的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也不要富裕的資本主義。這是一種謬論,是對社會主義的歪曲甚至污辱。向窮的方向發展,這不能叫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總要使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人民群眾的收入不斷增加,當然也包括使整個國家一步一步地富強起來?!?/span>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導下,人民群眾的思想逐步得到解放,改革開放的步子大膽邁開。在時間的見證下,人民群眾的生活得到極大改善,也是對改革開放正確性的最好印證。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少數人富有也不是社會主義。鄧小平指出:“如果僅僅是少數人富有,那就會落到資本主義去了?!?/span>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人民群眾在財富積累上的差距一定會呈現出擴大的趨勢,社會矛盾由此變得尖銳,為此,必須防止兩極分化的出現。鄧小平告誡我們:“中國有十一億人口,如果十分之一富裕,就是一億多人富裕,相應地有九億多人擺脫不了貧困,就不能不革命??!”一方面,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亟待提高,社會需要發展進步;另一方面,財富差距的增大必然加劇摩擦,影響社會發展穩定。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就需要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來避免和解決兩極分化的問題,規避一切可能出現的威脅到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穩定的風險。

(二)“怎樣實現富?!笔菍θ嗣袢罕娎娴谋U?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秉承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民族精神,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對民族精神的延續,并結合國情傾注嶄新的內容。

鄧小平“南方談話”指出:“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的: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侥莻€時候,發達地區要繼續發展,并通過多交利稅和技術轉讓等方式大力支持不發達地區。不發達地區又大都是擁有豐富資源的地區,發展潛力是很大的?!?/span>我國幅員遼闊,地區發展水平不一,在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共同富裕,需要遵循先富帶動后富,實現共富的路徑。作為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內容,先富帶動后富是實踐路徑的創新,是與具體國情結合起來的創造性思考。

鄧小平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特殊的時代,人民的生活漸漸步入平靜中的正軌,留下更多時間思考國家的前途與命運,作為國家領袖責任更是重大。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正是在外部世界的激勵下與時間追逐探索出來的理論成果,是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經天緯地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融合的產物。共同富裕指向的主體是人民,更需要充滿勤勞與智慧的人民群眾走上實踐的路徑去創造、去實現,人民的中心地位在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中得到延續。

三、世紀之交:江澤民對民本思想的推進

黨的建設具有與時俱進的特征,黨的理念隨歷史環境的變化而調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國內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國際社會風云變幻,形勢動蕩。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為中共中央領導人最關切的問題,江澤民從實現人民經濟與政治利益的角度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叭齻€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黨成立以來奮斗歷程和歷史經驗的總結,在黨的執政方面做出科學引導,“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則是對“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理念一脈相承的重大理論成果。

(一)從黨建角度豐富人民主體思想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黨的力量之源和強盛之基,黨制定的綱領、方針和政策都是圍繞人民的根本利益展開,人民群眾是衡量黨的一切工作的根本依據和最高標準。“七一”講話中,江澤民指出,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江澤民的講話準確精辟地概括了“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內涵,倘若人民利益得不到充分實現,那么中國共產黨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都缺乏意義。

江澤民在政協茶話會上提出:“各級干部一定要牢記,聯系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團結群眾為實現自己的利益而奮斗,這是我們黨的根本力量和優勢所在,也是我們各項工作的取勝之道。我們衷心希望大家處處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以人民群眾為本,拋棄一切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不良風氣,真正在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方面取得新的進步,在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方面創造出新的氣象?!?s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line-height:150%;font-size:16px">江澤民將黨的建設與人民的根本利益聯系起來,提出在對外開放深入推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條件下,全黨同志要團結一致,按照國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來行動,維護和加強黨的堅強團結和高度統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黨的建設和維護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是高度統一的,只有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黨的建設才能更好地向前推進。

正如江澤民所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一個顯著標志?!?/span>我們黨不是歷史上最悠久的政黨,卻是最成功的政黨,蘊含其中的成功密碼在于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

(二)從歷史規律中發掘人民重要地位

在新形勢下,人民利益的內涵越來越豐富,物質利益和文化利益并重成為新的歷史條件下人民群眾新的追求。“歷史反復說明,違背歷史規律和人民要求,不緊跟人類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進步發展的潮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論曾經多么強大,最終也是要落伍的,而落后就會挨打?!?/span>通覽江澤民的著作,他將人民的利益擺在重要位置,并對人民是歷史的主體進行了詳細而深刻的論述。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政權也好,一個政黨也好,其前途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不能贏得最廣大人民的支持,就必然垮臺。江澤民從歷史得出的經驗教訓出發,回歸到現實帶來的思想啟迪,再一次強調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月明星疏,征途漫漫,中國共產黨并不是歷史上最悠久的政黨,世界上其他國家,尤其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走過的歷程更是悠遠綿長。比如英國的保守黨已經走過了188年的歷史,從1833年算起;工黨走過了115年的歷史,從1906年改稱。美國的民主黨是1792年創立的,至今已有229年歷史;共和黨是1854年改名的,至今已有167年歷史。中國共產黨雖然不是歷史最悠久的政黨,卻是最成功的政黨。因此,發掘其成就背后的優勢、優勢背后的規律就成為黨的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層面。

對歷史的總結就是對經驗的歸納,古今中外無數史實證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觀照現實,展望未來,只有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密切聯系人民群眾,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我們黨才能在在矢志不渝地奮斗歷程中戰勝各種困難,逾越各種險阻,使黨的執政地位不斷得到鞏固,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升。

四、理論核心: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觀將以人為本作為核心,生動鮮明地指出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發展的成果也應該由全體人民共享,并最終惠及社會全體成員。《論語·學而》中有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指基礎、根本。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全新成果,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就是將人民群眾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礎,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一)“發展依靠人民”至高理念的樹立

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理念是唯物史觀的核心思想——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生動體現。胡錦濤同志指出,以人為本中的人就是最廣大人民群眾,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個人或某些人,因此以人為本的實質就是以人民為本。

在中國古代,民本思想早已悄然萌芽,但在當時它是作為封建統治者奴役人的工具而存在的,具有其內在缺陷??茖W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思想是黨在執政過程中凝練出的共識,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得出的理論成果。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是對民本思想的升華與飛躍,也是黨執政過程中所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要思想;它不再是封建統治者用來控制人的工具,而是黨為保障人民的權益,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堅實思想基礎和強大思想武器。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結合社會實踐,黨對“人”的認識有了質的提升。在胡錦濤同志的論述中,“以人為本”作為黨執政的至高理念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引領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從歷史和現實出發,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的每一階段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須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必須將以人為本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重要內容加以貫徹執行,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

(二)“發展為了人民”群眾觀的踐行

黨的性質和宗旨表明,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而奮斗。胡錦濤同志在談到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意義時提出,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是黨的執政理念新的飛躍,“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之基卻從未動搖。

發展,是一個政黨、一個民族永葆生機活力的必由之路,科學發展觀由“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群眾觀出發,科學做出“發展為了誰”的答卷。黨員干部的權力是由人民賦予的,最終也將通過為人民辦實事而落實到人民群眾之中。陳毅《六十三歲生日述懷》詩中寫到“個人太渺小,黨羣才萬能?!?/span>黨群魚水情深,不是張貼在墻壁上的標語,而是經過血與火的淬煉,流淌在人民群眾血液里的紅色基因。心系人民群眾,時時為人民群眾排憂;利為人民群眾,處處為人民群眾著想,是黨在新世紀中亙古不變的堅守。

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人民共享,無一不在給予我們啟迪,無論歲月如何更迭,人民群眾的中心地位是不容改變的。

五、新時代新征程:習近平“人民至上”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進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人民主體精神的新時代體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執政理念提升到新的高度,“以人民為中心”是黨的宗旨的集中體現,以習近平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秉承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價值追求,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

(一人民至上的理論含蘊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得到進步與發展。面對新環境、新任務、新挑戰,人民領袖的治國方略也在不斷進行調整,以適應復雜多變的國內國外環境。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習近平總書記用大量的篇幅去闡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價值,是執政黨惜民愛民的一貫體現,同時也在新時代新征程的背景下賦予“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理念的獨特意蘊。

在《我們的目標就是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一文中,習近平總書記從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成果以及新時代中國社會工作的著力點等方面出發,闡述了共產黨人的目標就是切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讓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在《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和《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中,他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黨執政最深厚的根基就是人民群眾。在回答意大利眾議長菲科關于習近平當選中國國家主席時的心情的問題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span>無我者,忘我也。為了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人民領袖甘愿化作一縷燭火燃燒自己的力量。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治國理政方略中,人民占據絕對崇高的地位,堅定的人民立場也是新時代人民領袖治國理政的個性彰顯。從“有沒有”到“好不好”,是一項歷史性的飛躍,偉大成就的背后是人民的擁護和支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挑戰與風險并存,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共產黨人的工作指南并為之奮斗不已。

(二)“人民至上”的現實實現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徹底打破往日的平靜。我黨在疫情防控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黨員同志沖鋒在前,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面對疫情大考,始終堅持“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防疫基本要求,始終做到“應檢盡檢、應隔盡隔、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提出要緊緊依靠人民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黨的群眾路線得到進一步貫徹落實。

“以人民為中心”從來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在實踐中,黨的一切工作就是圍繞人民所需展開,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帶領人民,奪取偉大斗爭的勝利,創造偉大的歷史。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同貧困作斗爭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發表講話,宣告在迎接建黨百年的重要時刻,我國已完成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這一歷史性節點將載入史冊。

英雄造就時代,時代成就英雄。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進行長期艱辛奮斗。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世情、國情、黨情以及社會發展現狀合力作用下作出的理論選擇,是引領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指南,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跡將在黨的正確引領下誕生。

胸懷千秋偉業,恰是百年風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宛如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從艱難困苦的革命歲月到改革開放宏偉藍圖的構建,從復雜多變的世紀之交到謀求發展時代詩篇的抒寫,再到新時代新征程中民族偉大復興使命的擔當,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力量和智慧的歷史。

進步與發展是社會的主旋律,“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理念在不同的時代彰顯不同的意涵。在毛澤東時代,為擺脫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人民群眾團結起來進行革命斗爭,共享革命勝利的果實。在鄧小平時代,深知與世界強國存在差距便奮起直追,一聲春雷送來春天的故事,人民群眾的日子越過越好。在江澤民時代,國際社會發生劇烈動蕩,執政黨的建設面臨新的挑戰與考驗,堅持人民的中心地位堅決不動搖。在胡錦濤時代,發展是重中之重,遵循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要求,將以人為本作為發展的核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進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更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檢驗與升華。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中國共產黨在風風雨雨里走過百年,在風雨兼程中,“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如同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于迷霧中引領航向,一路高歌向前。

參考文獻

一、研究著作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4]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江澤民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2006.

[7]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會同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二、期刊論文

[1]梁志峰.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要義·價值·遵循[J].鄧小平研究.2021,(01).

[2]翁寒冰.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探析[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49(05).

[3]高巍翔,余榕.“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1(01).

[4]王兵.從毛澤東到習近平: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整體生成發展的歷史邏輯研究[J].毛澤東思想研究.2020,37(04).

本網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及專欄資料均由 湖南省韶山管理局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2 天下韶山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14005078號-1 湘公網安備 43038202000135號
青草99在线视频免费观看_污污污污污WWW网站免费_亚欧成人中文字幕一区_亚洲另类无码专区丝袜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被多人伦好爽 А√天堂 地址 在线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小草 成人无码影片精品久久久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桃花岛 饥渴人妻被快递员玩弄的视频 99RE6热这里只精品首页 国内精品自线在拍大学生 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内谢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另类灬 色综合天天综合狠狠爱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