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習近平引用的毛澤東詩詞 看如何理解和把握“兩個大局”
文章來源:《韶山之窗》 作者:李煉石 時間:2023-03-31 15:16:26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span>胸懷兩個大局,是習近平總書記科學研判和正確把握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提出的重要思想,體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深邃的歷史眼光和宏闊的全球視野。要準確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深刻把握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就不能不首先領會“兩個大局”的深刻意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圍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和光明前景、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和全球治理體系的新變化等問題展開論述時數十次引用、化用毛澤東詩詞名句,為我們從更加生動、更具歷史縱深感的視角理解和把握“胸懷兩個大局”這一重要思想,深刻體悟毛澤東詩詞在新時代所煥發出的全新時代價值,提供了一條捷徑。
一、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
“局”最早指棋盤,引申為戰略態勢、戰略格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是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統籌推進下,黨和人民各項事業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不斷奮進而形成的一種整體戰略態勢、宏觀發展勢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用極富歷史感和浪漫主義色彩的毛澤東詩詞名句,從歷史發展變遷的角度揭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是怎么來的、當前整體面貌如何、未來應當如何把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賦予了厚重的人文內涵和豐富的審美意蘊。
“雄關漫道真如鐵”“為有犧牲多壯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來之不易
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引用毛澤東1935年所作的《憶秦娥·婁山關》中的“雄關漫道真如鐵”,將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謀求偉大復興的過程中歷經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形象地比作紅軍長征路上遭遇的婁山關等艱難險阻;此后,在談到中國人民百折不撓、矢志前行的偉大歷程時,習近平總書記又多次引用毛澤東1959年所作的《七律·到韶山》中的“為有犧牲多壯志”,生動勾勒了一代代中華兒女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前赴后繼、不畏犧牲的英雄形象。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的鮮明主題,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上述毛澤東詩詞名句,至少指明了兩點:首先,今天我們之所以能夠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起點上,就是因為一代代共產黨人浴血犧牲而壯志始終不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來之不易,必須倍加珍惜。第二,今天我們黨帶領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走的新時代的長征路,與百年來革命先輩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征路中翻越了一座座“如鐵”的“雄關”的革命壯舉是一脈相承的;今天來之不易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是與百年來黨帶領人民的接續奮斗前后相繼、一以貫之的。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局勢喜人,生機勃發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發表講話,引用了毛澤東1934年所作的《清平樂·會昌》中的名句,“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熱情洋溢地贊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大好形勢和蓬勃生機。這年12月,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引用《菩薩蠻·大柏地》的“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并莊嚴宣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又多次引用“而今邁步從頭越”(《憶秦娥·婁山關》)“換了人間”(《浪淘沙·北戴河》)“當驚世界殊”(《水調歌頭·游泳》)等毛澤東詩詞名句概括黨帶領人民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創造的偉大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引用的這些極富時代感的毛澤東詩詞名句,歸納來看,都是對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可喜勢頭的跨越時空的詩化描摹。1934年,幾十萬敵軍向以瑞金為中心的地區逼近,中央革命根據地形勢險惡,這年夏天毛澤東在中國共粵贛省委所在地會昌進行調查研究和指導工作,引導當地的紅軍部隊抵制“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使得中央根據地南線呈現出不同于根據地其他地區的“獨好”的革命形勢。正是在這時,毛澤東寫下了“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的名句。近年來,西方國家經濟復蘇乏力,社會治理面臨諸多困境,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卻呈現良好勢頭,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在由夢想變為現實。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風景這邊獨好”,所指的正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在歷經艱辛探索后獨立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光明大道,創造了“當驚世界殊”的偉大成就,并使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國際上得以“一枝獨秀”且生機勃發的動人圖景,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的絕佳的藝術概括;而“踏遍青山人未老”則寫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由之路歷久彌新的生命力。在這里,“風景這邊獨好”不僅褪去了毛澤東寫作原詞時面臨大軍壓境危急關頭的“郁悶”之情,而且完全繼承了原詞作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高度凝練地贊頌了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中黨和人民在新時代的自信、自豪的精神氣質。
“亂云飛渡仍從容”“不到長城非好漢”:保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長期向好需要強大戰略定力和進取精神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勢頭良好且來之不易,那么,如何完成“兩個一百年”現階段目標任務、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保持向好態勢?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引用毛澤東詩詞名句精辟指出:“我們既要有‘亂云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進取精神”。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又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和2019年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引用“亂云飛渡仍從容”強調面對各種風險考驗時的戰略定力,在2016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以“不到長城非好漢”強調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攻堅克難,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習近平總書記引用的這兩句詩分別引自毛澤東1961年所作的《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和1935年長征途中所作的《清平樂·六盤山》,前者突出的是重大考驗面前鎮定、沉著、穩健的精神氣質,后者則是表達革命事業中不信邪、不畏難,革命到底、堅韌不拔的進取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提醒全黨,“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從來就不是輕輕松松、鋪滿鮮花的,而且我們越是接近民族復興,就越不會一帆風順,就越會面臨各種風險挑戰乃至驚濤駭浪。要保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不混亂、不倒退,就必須在風險挑戰面前保持“從容”的戰略定力,站穩立場、敢于斗爭;同時,在向著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這個百年奮斗目標努力前進的過程中,要以“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韌勁“一張藍圖繪到底”,用釘釘子的精神接續奮斗,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目標如期實現。這里的“不到長城非好漢”既突出了攻堅克難、絕不退縮的頑強決心,又為黨領導人民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平添了一抹熔鑄于毛澤東詩詞精神氣質深處的“癡頑”的浪漫主義色彩,這種浪漫主義色彩既是“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沖天豪氣,也是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般中華民族特有的綿長而堅韌的偉大精神力量。
二、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世界發展大勢作出的一個重大論斷,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時代背景,其內涵極為豐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毛澤東詩詞分析世界大勢,這可以成為我們準確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重要論斷的一條進路。
“百舸爭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源自新一輪產業變革和發展中國家影響力提高帶來的國際競爭新態勢
近年來,在談及新一輪產業變革、發展中國家國際影響力空前提高及其帶來的國際競爭新態勢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使用毛澤東1925年所作的《沁園春·長沙》中的“百舸爭流”: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以“百舸爭流”比喻世界新軍事革命蓬勃發展、各國主動求變并竭力搶占軍事競爭制高點的嚴峻形勢;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發表演講,又以“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形容幾十年間亞洲眾多發展中國家綜合國力大幅增強、國際影響力空前提高并撬動國際戰略全局發生改變的巨大變遷;在2018年召開的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再次引用“百舸爭流”譬喻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代浪潮,指出“未來已經來到我們身邊”,“如果我們不應變、不求變,將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個時代”。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創作的時代背景,是北洋軍閥時期國內的大變局、大亂局。彼時各個階級、各派勢力激烈角逐,國內局勢動蕩變革,且“誰主沉浮”的問題尚不明朗?!鞍亵礌幜鳌币跃皩懬?,僅用四字,便精準刻畫了大變局、大亂局中各方群雄逐鹿、爭先恐后的競爭態勢,并與上闕末句的“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相互呼應,將作者身處其中時那種帶有蒼涼歷史感的感慨和悵惘描摹得淋漓盡致。今天,國際戰略格局正在發生深刻改變,權力和利益面臨再分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快速發展使得歐美強國全球掌控力下降,不同發展道路、發展模式之間的較量更加激烈,當今世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迎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盡管這個大變局的形成和作用機制相當復雜,但從根本動力和誘因上講,大變局之“變”還是源自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加速演變,以及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綜合國力快速上升撬動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全球治理體系的深刻變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的“百舸爭流”強調的正是這些方面。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百舸爭流”傳神地刻畫了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以及國際格局變化中包括新興市場國家以及眾多非國家主體在內的競爭者之多(百舸),同時又強調了我國重要戰略機遇期和世界大變局相互疊加之中發展時機之難得和競爭態勢之激烈(爭流),既點出大變局之“變”的內在驅動力,又直觀地表現了這個“變”的外在表現。同時,在思想情感上,習近平總書記將毛澤東《沁園春·長沙》原作上闕中那種宏闊的時空縱深感和大浪淘沙、你追我趕的緊張氛圍與當今世界大變局之“變”作了跨越時空的相互投射,更加突出了我國置身當前大變局中那種時不我待的危機感。
“風物長宜放眼量”: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有歷史眼光和全球視野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時曾指出,謀劃經濟社會發展要看全局、看大勢,要把握主流、把握方向,并指出“所謂‘不畏浮云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講的就是這個意思”。“風物長宜放眼量”是毛澤東1949年4月所作的《七律·和柳亞子先生》中的名句,在原詩中,這句詩是對柳亞子“牢騷”的開導的勸慰,意思是遇事應當觀大勢、謀全局,不為眼前一時的得失、顧慮所沮。此后在一些重要外交場合,習近平多次引用這句詩,將這句詩表所表述的意蘊從朋友個人之間的勸慰提升為正確思考和謀劃國際問題的一個思想方法:2012年,習近平在出席中美企業家座談會時,以“風物長宜放眼量”勉勵兩國企業界人士勿因一時一事的干擾因素而裹足不前,而應著眼長遠、互惠互利、共謀發展;2014年7月,習近平在接受拉美四國媒體聯合采訪時再次引用這句詩,同時倡議,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應立足推進經濟結構改革和創新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的共同需要,彼此間增進溝通和互信,把握國際戰略大勢,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更多正能量。
觀大勢、謀全局,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條重要的思想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倡議“風物長宜放眼量”,正是運用這一方法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思考和謀劃的生動概括。習近平總書記一方面多次強調,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正遭遇逆流,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盛行,我國不得不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我國發展;另一方面又指出,縱然外部環境遇到一些不確定性,且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大變局的演變,但“新世紀以來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世界多極化加速發展,國際格局日趨均衡,國際潮流大勢不可逆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經濟全球化是客觀現實和歷史潮流;同時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發展前景穩中向好、持續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梢哉f,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風物長宜放眼量”,就是要求用深邃歷史眼光和廣闊的全球視野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特別是把握“變”中的“不變”,確?!巴邸辈粸闀簳r的“浮云”所遮蔽,在大變局、大亂局中看清歷史發展的大勢所趨,堅定選擇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在這里,“風物長宜放眼量”生動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穿透亂局和迷霧科學把握歷史大勢的遠見卓識,彰顯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道路自信篤定和勇于搏擊國際變局大風大浪的從容淡定的氣魄。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人間正道是滄?!保阂e極有為、塑造態勢,引導大變局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對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可以說既是“劇中人”,又是“劇作者”。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絕不是完全被動的,而恰恰可以也應當積極主動有所作為,發揮更多塑造和引領作用。2014年5月,習近平在上??疾鞎r引用了毛澤東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中的“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一句,指出:“當今世界,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面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中國必須“要有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和勁頭”,利用科技、產業之“變”的大好時機向世界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攀登,努力從被動接受游戲規則提升為參與制定游戲規則;此前,在談到中美關系問題時,習近平也指出應當以“只爭朝夕”的進取精神,積極有為,為中美兩國人民的福祉、為人類的和平、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2019年5月,習近平在同希臘總統帕夫洛普洛斯會談時,引用了毛澤東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的“人間正道是滄?!币痪?,指出中國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今天的偉大成就是歷史的必然,中國的巨大進步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對全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都是一件好事,“中國發展起來了,將為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作出重大貢獻”,共建“一帶一路”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倡議正是中國在國際上積極發揮建設性作用的具體體現。
毛澤東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作于1963年1月,彼時美蘇兩大國圍繞世界霸權的爭奪呈現白熱化態勢,而包括中國在內的第三世界國家的反帝反殖反霸斗爭則風起云涌,匯成不可抗拒的洪流,同時我國國內也渡過了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各項建設呈現新貌。在這首詞的下闕,毛澤東連用短句,以“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描述了波譎云詭的國際大局,而后筆鋒一轉,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極言革命斗爭的緊迫性,字里行間透出那種甘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革命事業中去的“功成不必在我”的大勇氣、大魄力?!叭碎g正道是滄?!眲t是毛澤東在國民黨反動派步步潰敗之時對歷史規律的客觀必然性的喟嘆,對人民必勝、正義必勝的堅定信念。習近平總書記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強調抓住機遇實現大發展、塑造理想國際關系的緊迫性和進取精神,并以“人間正道是滄?!毙稳葜袊诓豢赡孓D的和平崛起中主動發揮更多建設性作用,至少指明了兩層意思:首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备恰皺C”,我們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世界百年變局中探尋體系劇變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帶來的潛在機遇和有利條件,最大化地利用世界的百年變局帶給中國的戰略機遇,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引領中國獲得今天的發展成就和國際地位,這是不可阻擋的歷史的必然,中國將沿著既定的正確方向堅定向前,不斷通過自身實力的成長引領和塑造世界變局朝著有助于世界各國一起進步、共同發展的方向演進,把中國自身實力的增長轉換為世界的機遇,并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為積極和建設性的作用。
三、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引用毛澤東詩詞闡述“兩個大局”,用詩的語言生動闡明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來之不易、形勢喜人、前景光明,生動闡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根源以及我們應對大變局的正確態度和努力方向,為我們深入把握相關重要論斷的理論內涵提供了重要依據。習近平在闡述“兩個大局”時所引用的毛澤東詩詞名句,在上文討論的范圍之外,還有其他一些,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將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和歷史使命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世界歷史中王朝、國家存亡興替的宏大歷史視野中進行考察,并指出“百年恰是風華正茂”(“風華正茂”引自《沁園春·長沙》);又比如,在談到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開創的社會主義事業為什么能夠歷經國際局勢風云變幻而“我自巋然不動”(《西江月·井岡山》)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國共產黨始終牢牢扎根人民,“喚起工農千百萬”(《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軍民團結如一人”(《雜言詩·八連頌》),等等。習近平總書記引用的這些毛澤東詩詞名句,雖不是直接討論“兩個大局”的,但在內容上也間接與“兩個大局”重要論斷及其理論內涵有關。
靈活引用、化用毛澤東詩詞是習近平總書記語言風格的重要特點,毛澤東詩詞也繼續在新時代煥發出獨特的感染力和感召力。那么,毛澤東詩詞為什么擁有跨域時空而歷久彌新的藝術魅力?從習近平總書記借以闡述“兩個大局”所引用的毛澤東詩詞名句來看,至少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首先,在思想內容上,毛澤東詩詞的全部主題正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鼓與呼,而這是貫穿百年來黨帶領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歷程的一條線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這個主題今天仍然統攝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全局,一以貫之、不曾移易;
第二,在藝術形式上,毛澤東詩詞想象縱橫馳騁、氣勢大開大合、語言飄逸高蹈,與新時代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在精神氣質上高度契合,直接體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胸襟和氣魄,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生動表達和詩化詮釋。
我們黨即將迎來建黨一百周年的偉大時刻。在即將開啟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毛澤東詩詞必將繼續煥發出恒久的藝術魅力和強大的精神力量,并不斷與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交融、碰撞而放射出新的豐神異彩!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助理研究員)